义仓是旧时各地储粮备荒的一种社会习俗,创立于隋开皇五年。延安时期首创义仓的是陕甘宁边区特等劳动英雄张清益。张清益是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新正县三区一乡雷庄村(今属旬邑县)人,1903年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1岁时父亲去世,留下他和年仅8岁的妹妹及母亲。为了养家糊口,他寄居在堂兄家里,替人打工养活自己。14岁时,张清益离开堂兄家,靠挑卖一些青果和到附近的尚家塔开荒种地养活全家。
1933年,张清益的家乡雷庄村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他也在土改中分到了30亩土地,从而由一个靠出卖劳动力维持生计的雇工成为拥有自己土地、自主支配生活的翻身农民。抱着对党和政府无限的感激,张清益积极参加并努力完成党和政府分配给自己的各项工作。他对党忠诚,对敌斗争坚决、勇敢,1935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曾担任乡党支部书记、区苏维埃政府主席、土地委员、文化委员等职,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信,被群众誉为“革命老先生”。乡里发生的大小事情,都要他来评断,乡政府工作有了困难,也都来请示他,充分显示了一个党员的先锋模范表率作用。
抗战时期,他积极响应党中央提出的“自己动手,克服困难,加紧生产,坚持抗战”的号召,组织群众开展劳动竞赛,努力垦荒种田。1941年征收公粮的时候,他因为外出到别的村去征粮,家里种的麦子都被冻死,因而村上人只给他分配了5斗公粮,有心让他少负担一些。他回来后找到有关负责人说:“我和张延荣的地种得一样多,为什么人家6斗,我出5斗呢?”大家说明了原因,他坚决不听,还主动增加了2斗公粮。在他的模范带动下,群众都主动增加上缴公粮的数量,使全村没有完成的1石公粮几天就缴齐了。
张清益所在的雷庄村(陕甘宁边区时期隶属新正县)是陕西关中地区旬邑县职田镇东北部靠近山区的一个小自然村,地处塬畔,面临深沟,自然环境恶劣。生产主要靠耕种塬上兼种沟、坡、硷畔土地,吃水全靠从沟底人抬、肩挑和牲口驮运。直至20世纪40年代中期,全村也只有二十几户人家。土地革命时期这里是红色革命的老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雷庄村距全国解放前国民党政权长期控制的职田镇不足10公里,处在陕甘宁边区的南大门,位于中共关中分区对敌斗争的最前端。
由于当地历来旱灾不断,几乎年年春夏青黄不接之时,村中缺粮断炊之户连连出现,即使东借西凑点粮食,也是有了上顿没有下顿,村中不少人家经常处于半饥饿状态,难渡时关。面对群众的困难,尽管边区政府采取了一切尽可能措施赈济灾民,“然而难民数量甚巨,专赖赈款、捐款无济于事。而边区政府又不能多拿出钱来,因而救济事业,主要是依赖广大群众互助”。作为共产党员、村中带头人并经历了民国十八年(1929年)关中大饥荒的张清益,一直思考着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在收成好的时候,大家不可以合着存些粮食呢?”后来他把这个事情告诉了他的堂兄,堂兄对张清益的这个想法表示完全赞同和支持,并告诉他这种积蓄粮食防备年荒的储蓄,就叫作“义仓”。从此,他才知道了这个名词。
1943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发动“大生产运动”,号召边区人民多开荒、多生产。张清益思考着如果能借着这个机会组织村里的人给自己的村子开些荒田,打些粮食存起来,这不就是建立起义仓了吗?在春夏之交青黄不接之时,用义仓的公储粮借给那些缺粮断炊之家,秋后再还,用这个办法来济贫救困行不行呢?但是他不知上级的意思是怎样,于是他就带着创办“义仓”的想法到县里征求领导的意见。县委书记史梓铭同志对他的想法十分赞扬和支持,鼓励他回去好好发动群众创办“义仓”。回村后,他首先召集党小组会议,向党员讲清为什么我们要开义田,建义仓。接着他把乡亲们聚在一起,给乡亲们宣传他兴办义仓的想法。老年人、穷苦人都认为是件好事情,就是怕开了地要租子要公粮,“就是收下些粮食,恐怕不由咱,公家要开支,救济其他地方人!”张清益便把荒地五年不出租、三年不要救国公粮和办义仓政府不会要粮的道理讲给群众,并且说:“这事由我负责交涉好,粮由咱们自己选公正人保管,谁吃义仓粮,春天借一斗,秋后还一斗二升,每年增开荒地增加粮食,遇灾年就有办法啦!”经过他的解释,村民大会讨论通过了创办义仓的决议,决定全村齐上阵,共同出力建义仓。规定全村所有15岁以上、50岁以下的劳力,每人为义仓出工5天。第二天,他就把本村25户能开荒的28名劳动力集合起来召开动员大会,按群众自愿结合的原则,组织开荒组,决定每人保证至少开一亩荒地。5天后,开26亩荒地的计划完成了,秋后义仓收获了4石粮食。
张清益还摸索出了一套义仓管理办法。他在乡上组织了个义仓生产委员会,领导耕种义田,所收粮食全归义仓所有。秋收后即组织义仓管理委员会,管理义仓粮食,并制定了义仓管理的五项办法:各村义仓借粮,须经管理委员会通过在村民大会上批准;借粮时间为每年四五月青黄不接之际;参加开义田者借粮一斗,加利一升,不参加开义田者借粮一斗加利三升;丰年借粮,本利秋收一并归还,歉年还本欠利,荒年本利缓交;不务正业,吃烟耍赌不事生产者,不给借粮。
为了动员群众多办义仓,张清益还到长舌头集市上对群众宣传创办义仓的好处,他说:“开义田积义粮,是为了防备荒年,救济我们自己的。虽然我们在边区里有吃有穿,但如果有了长余粮食,岂不更好吗?大家不要怕没有多的粮食,常言‘羊毛虽小,积众成毡’,如果各村都有义仓,那不就有很多的粮食吗?”在他的倡议和上级的支持下,雷庄及周边3个村子当年共开了65亩义田,建立了5处义仓;在长舌头区共建立了23处义仓,开了383亩荒田,秋后收获了更多的粮食。张清益首创义仓的行动,引起新正县委和关中地委的高度重视,于是总结经验,在全关中分区各县大力推广。1943年,关中各县新开了义田1000余亩,1944年,仅新正县就新开了义田1300余亩,再次扩大了影响。
陕甘宁边区政府对关中地区开义田办义仓的成功经验充分加以肯定,1943年5月12日,《解放日报》在头版头条显著位置,以“新正模范党员张清益倡建义仓救济贫民”为题,向全边区、向各解放区介绍了张清益开义田、建义仓的做法,随后雷庄的经验又分别写入边区英模大会上的宣言,写入边区政府林伯渠主席的讲话,写入边区参议会和边区政府联席会的报告,由此在全边区掀起了群众开办义仓的运动。1944年8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发布命令,“为防患未然计,各级政府应积极劝导人民创建义仓,积蓄余粮,以备万一”,号召边区普遍建立义仓,救济饥荒,进一步提倡推广义仓这一做法,有效缓解了边区的粮食困难,对边区的救灾渡荒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由于张清益的突出贡献,1943年11月,张清益被关中分区评为劳动英雄,奖励耕牛1头。同年11月26日,张清益出席了在延安召开的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劳动英雄模范生产工作者代表大会及第三届生产展览会,被评为“边区特等劳动英雄”,获得边币8万元奖金。11月29日,毛泽东把全体劳动英雄请到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同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一起接见并宴请了他们。12月9日,毛泽东参观了生产展览会,又专门找了17位劳动英雄座谈生产经验,并与张清益专门谈论了义仓问题。毛泽东高度评价各位劳动英雄对大生产运动和根据地经济建设作出的巨大贡献,希望各位代表回去后把大生产运动推向新高潮。他还亲笔为劳动英雄题词,激励大家取得更大的成就。1944年1月14日,《解放日报》以“张清益创办义仓”为题报道了他的先进事迹。1944年12月22日,张清益出席了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会议,被授予“劳动英雄”称号。1945年1月,他又一次出席了陕甘宁边区群英会,获“特等劳模”称号,获边币8万元奖金。1945年6月12日,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常驻议会第十一次政府委员会第五次联席会议上,由议员任绍亭、杨正甲、白文焕、高崇珊提出议案并经会议通过,边区政府发出了《关于普遍建立义仓的命令》。张清益首倡并创建义仓的举措,在边区23县中得以普遍建立起来。这充分说明了依靠人民的力量,救济工作“没有不轻而易举的”,这是边区虽然经济落后而没有乞食的原因。在“新民主主义政权下有组织的群众力量,不仅能够对敌寇,而且能对自然进行有效的斗争”。从此,张清益的名字也永远镌刻在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建设史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