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群工作 / 专题专栏 / 大力弘扬延安精神 建设现代公立医院 / 正文

《红色延安的故事》艰苦奋斗篇 | 灯笼报

来源:延安书局阅读空间(网络侵删) 发布时间:2025-08-21 09:25 浏览次数:

灯笼报

在艰难困苦的延安时期,特别是开展大生产运动中,许多农场都设在偏僻的大山里,交通闭塞,信息不通,文化生活贫乏。这对于早已胸怀天下,南征北战多年,出生入死,誓为中华民族独立解放而奋斗到底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来说,真是一种煎熬。但是,共产党人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怕困难,敢于迎难而上,并在最困难的时候,智慧的创造力和克服困难的拼搏精神更加能发挥到极致。因此,在大生产运动中,指战员们冲破了自然环境的限制,创造了一个个奇迹,开创了许多交流信息。促进劳动竞赛的文化生活,使大山深处的指战员们思想依然装着世界,装着中华民族。“灯笼报”就是其中的一个实例。

1942年,为粉碎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减轻人民群众的负担,359旅进驻南泥湾,实行屯田垦荒的生产任务。教导营2队住在距金盆湾30里的一个半山腰的旧窑洞里。周围荒凉极了,方圆几十里没有人烟,满山遍野杂草丛生。在起伏连绵的山沟里,每天除了看见一些恶狼、毒蛇和老鹰以外,再也看不别的东西,有的同志形容那个地方是“飞禽走兽的世界”。战士们刚去开荒时,每天天不亮就背着大盖枪、扛着锄头上山劳动,一直干到天黑看不见才收工,真是一天两头不见太阳。为了将南泥湾变成“陕北的好江南”,战士们日复一日、月复一月,除了山上紧张地劳动,什么也听不到,什么也看不到,战士们多么渴望有一点文化生活啊!有些战士念叨着、哪怕有张报纸看看也好啊!求知若渴的心情越来越强烈。后来旅部给每个队订了一份报纸,报纸是订到了,可是却送不到战士手里。

教导营2队开荒的山沟与延安相隔60多公里,其中有一段路是他们初到这里才走出来的,路上狼牙刺从生,杂草1米多高,出行很不方便。当时邮递员只能把报纸送到旅部,只有等到司务长到金盆湾背米时才顺便捎上一张《解放日报》。可是,一个队100多人才摊上一张报纸,何况不是每天都有,也解决不了大家的求知渴望。那时,苏联卫国战争正打得激烈,苏军反攻势如破竹,不断取得胜利,希特勒节节败退,狼狈不堪。国内的抗日战争已进行5年多,战胜日本法西斯的曙光已看得见了。大家都很关心时局的发展,很多同志跑到旅部打听前线的消息。再说,部队在紧张的劳动中,也出现了很多好人好事,创造了许多先进经验,这些经验,别说359旅的其他队不知道,就是班与班也不常了解。当时,4班有个叫曾召海的小个子,是个经历过长征的红军战士,他工作、学习都很好,战斗是英雄,劳动是模范,还爱唱爱跳。他随口编了个歌:“南泥湾,真荒凉,只见长虫和恶狼;劳动一天三不知,心里憋的直发慌。”这首歌道出了同志们迫切要求办报的心情。领导了解到这个情况,知道不办报是不行的了,但怎么办呢?想办小报,没有油印机,纸张也很缺乏,不可能发到每个班去。办黑板报,既无黑板,也不可能用人抬着黑板满山转。办墙报更是不行,白天没空看,晚上看不到。既要做到节约纸张,又要保证给全队人员看到报纸,能有什么好办法呢?当时教导营有个战士左肩伤愈不久,经常发作,领导为了照顾他,叫他当文书,队长就把办报纸的事交给了他和沙汉同志。沙汉同志是个高中生,教导队里数他文化最高,工作积极热情,两人合计如何办报,费尽脑汁,想不出个办法。一天,沙汉忽然想起过年过节猜灯谜的事,每到过年时,他们那里在灯笼上写了许多灯谜,大家争先恐后一边看,一边猜。他们俩突然心里亮堂起来,立即决定采用灯笼的形式来办报。这个办法立即得到了党支部的支持,于是他们快速行动,上山砍了4根木棍做了一个像洗脸盆架似的框框,把各队的生产进度、劳动经验、开荒能手、好人好事、延安新闻、党中央的最新号令,都登载在边区土造的黄表纸上面,然后糊在四方架上,每方糊一张,可糊4张。灯笼里用从山上采回来的松油做成松香照亮。天黑了,把松香点着,纸上的字就很清楚地显示出来了。把它挂在伙房上坡的大树权上,这是全队人员收工回到窑洞去的必经之地。第一次见到的同志还以为它是照明的路灯哩,一看灯笼上有这么多大家渴望的消息,纷纷聚集看了起来,一下子整个营地活跃起来,战士们一边吃饭,一边挤在这里看“报”。

每当夜幕降临,在延安南泥湾359旅的教导营驻地,张灯结彩,挂起一个个灯笼。每个灯笼下,挤满了一边吃饭,一边议论纷纷的战士,说笑声、辩论声、朗诵声,此起彼伏。只见一个战士大声喊着,快来看呀,“灯笼报”又登好消息了。从此,“灯笼报”就叫开了。

“灯笼报”每天出一期,轮到第5期,就把第1期撕下来作为平时和年终总结的资料,每期都做到文章短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有的是转载《解放日报》上的重要消息,有的是表扬好人好事,有的是介绍生产成绩和开荒经验。还有延安各机关、单位大生产的情况,同志们都十分喜欢,收工回来都围着看,并且高谈阔论起来:

有了它,就知道世界大事啦!

嘿!这下可再也不憋得慌了!

要努力生产,争取上灯笼报!

同志们不但喜欢看它,而且还积极投稿。那时每个人除了公家发的一支铅笔外,再也没有什么文具。没有纸,同志们就采用口述的方式投稿。可编报的同志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去记录呀!沙汉每天除出1期小报外,还要参加开荒,另外还要和炊事员一起给开荒的同志送水、送饭,丈量新开的荒地。口头投稿很不方便,大家就都开动脑筋,想其他办法。

一天中午,沙汉和炊事员送饭时,4班红军战士曾召海老远就向他们招起手来:“投稿没有纸,这下可解决大问题啦。”两人一听急切地问:“解决什么大问题啦?”他往自己脑袋上一指,只见他用桦树皮做的帽子上,写了8个歪歪斜斜拳头大的铅笔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时二人恍然大悟。原来,桦树皮可以剥下来当纸用,这是一种很好的天然纸。这下可真高兴起来了,他们开玩笑地说:“小曾,你真不简单,发明纸啦。”沙汉当时就给他取了一个“蔡伦第二”的外号。后来在359旅教导营2队,纷纷去剥桦树皮,用来当纸用,很多人还用桦树皮来订本子、记笔记、学文化,也有的同志用它做扑克、做饭盒,用途越来越广!

有了桦树皮纸,投稿的人越来越多,曾召海就是一个投稿的积极分子。有一次,“灯笼报”上登载了“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同群众一起开荒生产”的消息,不知是谁先看到了,就兴奋得大声喊起来:“喂,好消息,快来看啊,毛主席和朱总司令也开荒生产啦!”正在山沟下面伙房里吃饭的人,听到喊声,端着饭,边嚼边咽地跑上来围了个水泄不通,小曾挤了半天才挤进人堆里,他激动地说:“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年纪那么大了,操劳国家大事都忙不过来,还要抽出时间开荒生产。我们年轻小伙子,更得加劲干呀!我们要为毛主席和朱总司令代耕!”这声音像是火山爆发一般,激动着人心。

为毛主席和朱总司令代耕的消息通过“灯笼报”立刻传遍了南泥湾、金盆湾,传遍了359旅。一个接着一个的开荒竞赛热潮展开了。在竟赛中,4班副班长张禄保一天就开了荒地2.4亩,创造了全队的最高纪录,各班每天都超额完成生产指标。同志们说:“灯笼报”真是我们的指路灯,它随时把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号召传给我们,鼓舞我们战胜一切困难!”

看到教导营办起“灯笼报”,周边的一些队也纷纷效仿,各队之间的生产进度、劳动模范、获得的国际国内的好消息,都通过“灯笼报”传递着,战士们的心情也如“灯笼报”一样,活跃起来,今天你开荒3亩,明天我要争取3.5亩。好人好事接连不断。“灯笼报”成为南泥湾夜幕下的一道风景线,装点着沉静的山谷,也犹如一盏盏指路明灯,指引着战士们克服千难万险,为争取胜利努力奋斗。

“灯笼报”是时代的产物,早已被电视、微信、微博等代替,但“灯笼报”给人的艰苦奋斗、克服困难、不断创新的精神,将激励人们不畏千难万险,勇往直前。

来源:选自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红色延安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