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教育 / 健康科普 / 正文

【检验科普】小检查大作用——尿常规检查

来源:文佳豪(检验科) 发布时间:2024-11-29 09:27 浏览次数:

尿液,是身体代谢的“镜子”,看似平常,却隐藏着关乎健康的重要密码。尿常规检查,作为一项基础且关键的医学检验手段,虽不复杂,却能为我们洞察肾脏和泌尿系统的状况提供珍贵线索。让我们走进尿常规的世界,解读那些被忽视的健康信号。

一、尿常规分析的重要性

尿常规检查属于临床最常见三大常规检查之一,尿液是由血液通过肾脏滤过、重吸收以及排泄后的代谢产物,可反映机体代谢情况,因此通过对尿液的量、性质、组成进行分析,能够诊断泌尿系统相关疾病,以及协助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为医师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二、尿常规干化学分析的检测指标

尿常规检查主要涵盖11项内容,包括尿液颜色、尿比重、尿 PH、尿蛋白、尿糖、尿酮体、胆红素、尿胆原、尿隐血、白细胞、亚硝酸盐。

1.颜色:正常尿液呈淡黄色且透明。

2.比重:用于度量尿液浓度,体现肾脏浓缩尿液的能力。

3.pH值:正常范围处于4.6至8.0之间。

4.蛋白质:正常尿液蛋白质含量极低,异常时可能暗示肾脏问题。

5.葡萄糖:尿液中不应含葡萄糖,若存在可能提示糖尿病。

6.酮体:在饥饿、糖尿病或其他代谢紊乱状况下可能出现。

7.红细胞和白细胞:正常尿液中通常无这两种细胞,其出现可能预示感染或炎症。

8.尿胆原和尿胆素:与肝脏功能紧密相连。

9.亚硝酸盐:用于检测特定类型的细菌感染。

三、尿常规沉渣分析的检测指标

1.细菌(BACT):正常尿液无细菌,其数值应为零。

2.红细胞计数(RBC):正常情况下无红细胞或0-3个/高倍镜视野。红细胞增多即血尿,见于肾炎、膀胱炎等疾病;可依红细胞形态判别血尿来源,形态均一为非肾性红细胞,非均一则为肾性红细胞。

3.白细胞(WBC):正常0-5个/高倍镜视野。白细胞增多常见于泌尿系感染等疾病,动态观测其数量变化利于判定疗效与疾病预后。

4.上皮细胞(EC):正常尿液有少量上皮细胞,主要是鳞状上皮细胞与移行上皮细胞。

5.小圆上皮细胞(SRC):正常尿中无或极少,增加多见于肾小管损害,成堆出现常表示肾小管坏死病变。大圆上皮细胞偶见,膀胱炎时增多或成片脱落。

6.管型(CAST):一般尿中无管型,剧烈运动后可见少量透明管型。管型种类繁多且形态各异,仪器检测难以完全区分其性质,仅能检测透明管型与病理管型的存在。

7.病理管型(Path.CAST):正常尿液不存在,发现则可能提示肾实质损害。

8.结晶:尿中结晶称晶体尿。除草酸钙等常见结晶外,还涵盖磺胺及其他药物析出的结晶。结晶有代谢性与病理性之分,代谢性源于饮食,多无大碍,持续大量出现可能与结石相关,病理性结晶则与疾病有关。

四、尿常规分析的注意事项

1.收集尿液样本前需清洁外生殖器,取中段尿,避免尿道口细菌污染样本。

2.尿液样本需留入洁净干燥容器内。

3.尿液样本应在2小时内送达实验室,以保障结果准确。

4.女性经期不宜留取尿液。

温馨提示:

尿液收集受多种因素干扰可能产生假阳性,尿常规诊断大多无法明确具体疾病,仅能提供提示性信息。若出现阳性结果,应结合临床进一步检查、定期观察或复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