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完胃肠镜检查后,不少人会遭遇腹胀腹痛的困扰——肚子像气球般鼓胀、隐隐作痛。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这类不适多由检查时注气、器械刺激等因素引起,而科学按压穴位配合居家护理,可以缓解症状。
一、胃肠镜术后胀痛的常见原因
1.检查时注入的气体积聚在肠道内,像吹气球般撑胀胃肠;
2. 器械接触胃肠壁引发轻微刺激,导致肌肉痉挛;
3. 麻药残留抑制肠道蠕动,气体排出速度减慢;
4. 部分人对检查刺激更敏感,反应更明显。
二、居家缓解三步法:从活动到穴位按压
✅ 第一步:轻动促排气
术后1-2小时(麻醉消退后),在室内慢走5-10分钟,避免久坐。走动时可轻揉腹部,加速气体“游走”排出。
温馨提示:息肉切除等治疗术后需遵医嘱限制活动。✅ 第二步:热敷+按摩双管齐下
热敷:40℃温水袋裹毛巾敷腹部,每次15分钟,温热感可松弛胃肠平滑肌。
按摩:平卧屈膝,双手搓热后以肚脐为中心(避开伤口),顺时针画圈按摩10分钟,力度以酸胀不刺痛为宜。
✅ 第三步:五大黄金穴位按出通畅
1.天枢穴:是治疗腹胀的重要穴位,位于肚脐左右旁开2寸(约三指宽),意为“天地之中枢”,为胃经腧穴,具有破气消胀、消积散痞、升清降浊的作用,性善下行,擅于分消水谷糟粕,清导。
2.中脘穴:位于肚脐正上方4寸(约五指并拢的宽度),用指腹以打圈方式按压3-5分钟,力度适中,以轻微酸胀感为宜,可健脾益气、调理气机,直接刺激胃部,促进胃蠕动,从而达到行气消胀的作用。
3.下脘穴:位于肚脐正上方2寸(约3横指宽)。按摩方法:取仰卧位或坐位,先用食指或中指点按下脘穴半分钟,然后顺时针方向按揉2分钟,以局部有酸胀感为佳。
4.气海穴:位于肚脐正下方1.5寸(约2横指宽)。按摩方法:中指指端放于气海穴,顺时针方向按揉2分钟,揉至发热时疗效佳。功效:主治腹痛、腹胀、便秘、腹泻、女性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男子阳痿、早泄、遗精等。
5.足三里穴:足三里:位于膝盖外侧凹陷(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缘旁开一横指,持续按压并揉动,每次3分钟,具有健脾和胃、强身健体的功效。可以调节脾胃功能,增强胃气,缓解腹胀等症状。
注意:穴位受到刺激后,身体产生的经络气血传导反应(酸麻胀痛)为按压的有效标志(中医称之为得气)。如果按压时出现尖锐剧痛,放射性疼痛,或伴随皮肤淤青、肿胀,可能是损伤组织,需立即停止。
三、饮食调理“红绿灯”原则
1.检查后禁食时间:如果只是做了普通胃肠镜检查,未进行治疗,一般检查结束后1 - 2小时,待麻醉作用消失、咽喉部无明显麻木感后,可先喝少量温水,若无呛咳、腹痛等不适,再逐渐进食一些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如米汤、藕粉等。如果在胃肠镜检查中进行了息肉切除等治疗,禁食时间可能需要延长至4 - 6小时甚至更久,具体需遵循医生的建议。
2.饮食选择:避免食用容易产气的食物,如豆类、洋葱、碳酸饮料等,以免加重腹胀。同时,要注意饮食清淡,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免刺激胃肠道,加重腹痛。可选择吃一些软烂的面条、小米粥等。
四、紧急情况:这4种信号必须立刻就医
1.腹胀腹痛超过8小时不缓解,甚至越来越痛;
2.出现发热(体温>38℃)、呕血、拉黑便或血便;
3.腹部按压剧痛,肚子硬得像石头;
4.头晕心慌、出冷汗,可能是穿孔或出血征兆。
穴位按压适用于术后轻度不适,重症需及时就医。延安市中医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延安分院)内镜检查治疗中心可提供个性化术后调理方案。科学护理+中医调理,让胃肠镜术后恢复更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