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是人体最大的屈伸关节,帮助我们生活、行走和运动。膝关节术后多须护具固定数周,关节周围软组织易粘连、挛缩,导致膝关节僵硬、活动受限。膝关节周围的软组织一旦产生粘连,不仅影响患者术后康复,更影响日常生活。
那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要知道,最好的治疗就是预防!“只要早期康复做得好,角度轻松下得了”。这正是我要和大家分享的内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如何轻松下角度。
首先要了解正常的膝关节主要有哪些功能,然后才能有针对性的恢复这些功能。膝关节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弯曲和伸展:
1.膝关节弯曲到约95°时,我们可以坐下,弯的再大点约130°,我们就能蹲下了;
2.膝关节伸展到0°时,我们可以站立,若从弯曲状态快速伸展我们就能腾空跃起了。
3.若把双膝关节的弯曲和伸展流畅的衔接起来,就可以正常走路了。
4.当然,如果要上下楼梯,就需要更大的力量了。
所以,正常的膝关节需具备伸直的功能,弯曲的功能,还要有足够的力量,这正是我们术后康复的重点。因此,膝关节前叉术后的主要康复目标就是恢复膝关节自如屈伸的功能和足够的力量。
事实上,由于术后的患者最先面临的困难是疼痛和肿胀,只有处理好疼痛和肿胀的问题,才可以更好的进行下一步康复:
1.术后第一天,待麻醉消散后,即可垫高患肢加踝泵运动,必要时用冰水混合物冷敷膝关节15-20分钟每次,每天3-4次。
2.待拆除加压包扎的弹力绷带后,可避开伤口在大腿面上做由下到上的按揉,每次5分钟即可,每天3-5次,既可以促进消肿又可以缓解疼痛,处理好了疼痛和肿胀,下角度自然就会轻松许多。这些方法可以贯穿整个康复治疗周期,直到功能恢复。
关节活动度训练可以通俗的称为下角度。下角度包含两个方面,伸直的角度和弯曲的角度。
1.先说伸直的角度:因为正常步行所需的膝关节角度为0°-60°。也就是说,能够完成正常步行功能的膝关节最小活动范围为,伸直角度0°到屈曲角度60°。
2.相对而言,弯曲到60°容易,而伸直到0°更困难也更为重要,因为只有膝关节伸直角度到0°才能走路不跛行。良好的步态特别有利于后期的功能恢复,所以,优先将膝关节伸直角度训练到0°。
膝关节伸直角度训练方法,包含被动角度和主动角度。康复方法如下:
1.放松训练:避开伤口,按揉放松大腿小腿后侧的肌肉约5分钟;推髌骨,重点推左右方向,由下向上,约6分钟。
2.被动伸直:脚下用绵垫垫高至膝下距离床面约5厘米,注意膝盖、脚尖朝上,维持10~20分钟,每日2次,上午下午各1次。
3.主动伸直:膝下垫一绵球,用力伸直膝盖向下压绵球,同时将小腿抬离床面至最高,维持数秒后完全放松。重复该训练,10-15个每组,2-3组,每组中间休息1分钟,每日锻炼2次。
4.直腿抬高:在以上练习的基础上完成直腿抬高,伸直膝盖,抬起一个脚的高度,维持5-10秒,缓慢放下,10个每组,每日完成3组。主动伸直可更好的维持被动伸直训练的成果,预防肌肉萎缩,也可提高股四头肌力量和耐力,为之后的下地步行、单腿站立打好基础。
5.电子生物反馈训练:术后早期因肿胀、伤口疼痛等原因导致活动量减少,大腿面的肌肉股四头肌,尤其是股四头肌内侧头容易萎缩,应用电子生物反馈训练刺激股四头肌可激活肌肉,增强肌力。
膝关节弯曲的角度训练也包含被动弯曲与主动弯曲,康复训练方法如下:
1.放松训练:避开伤口,按揉放松大腿小腿前的肌肉约5分钟;推髌骨,重点推左右方向和由上向下,约6分钟。
2.被动弯曲:
(1)坐在床旁,用健腿支撑患腿,在疼痛耐受范围内缓慢下落,痛感增加则保持数秒,若疼痛缓解则继续向下,必要时可用健腿轻轻下压,达到新的角度,重复3-5次,至疼痛无法缓解但仍可耐受的最大角度维持5分钟,训练完立即冷敷;
患腿在上,健腿在下保护,缓慢下落,增加屈膝角度
患腿在下,健腿在上轻微加压,缓缓增加屈膝角度
(2)若弯曲角度进展顺利,达到90°,可以在仰卧位,屈髋屈膝90°,由家属抱着小腿缓慢下落(或将脚置于墙面缓慢下滑),配合患者,重复3-5次,训练至疼痛无法缓解但仍可耐受的最大角度维持5分钟,训练完立即冷敷。每日可训练最大角度1-2次。训练强度,要求训练完第二日,膝关节肿胀疼痛无明显加重,表示训练强度可,继续维持,否则需调整。
3.冷敷:用冰水混合物冷敷袋,放置于膝关节前侧痛感最明显区域,冷敷15-20分,每天可根据发热及疼痛情况冷敷4次左右。
4.主动训练:仰卧位,在轻微疼痛的范围内主动屈伸膝关节,足跟不要抬离床面,沿着床面滑行,速度均匀和缓,活动范围由小到大。15-30个每组,3组,每组间隔1分钟,每日2次。要求每日逐步扩大主动活动范围,增加膝关节灵活性。后期依据个人情况逐步增加强度。
康复治疗需要循序渐进,只要早期康复做得好,角度轻松下得了,术后康复没烦恼。如果您或您身边的朋友在康复中遇到困难,前往专业医疗机构寻求专业康复医生的帮助。
康复咨询电话:0911-2183703(医办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