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教育 / 健康科普 / 正文

儿童保健“保”些啥?每个爸妈都该知道……

来源:张 红(儿 科) 发布时间:2025-07-21 09:51 浏览次数:

宝宝一出生,医生就会告诉家长,要带孩子定期做儿保。

很多家长甚至医务人员对“儿童保健”的认知都存在误区,觉得“儿保无非就是量量身高、称称体重”。其实不然,儿童保健远不止这些。

下面,延安市中医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延安分院)儿科医生为大家讲讲实用的儿保常识和技巧,帮家长们科学做好儿童保健,少走育儿弯路!

一、什么是儿保?

儿童保健(简称“儿保”),也叫儿童健康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围绕儿童的生长发育、神经心理发育、营养喂养、疾病防治、健康管理和生命监测等展开,核心目标是保护和促进儿童身心健康。

简单说,就是家长与医生配合,定期监测与评价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干预,同时获得喂养、睡眠等全方位的健康指导,助力儿童早期综合发展。

二、儿保该什么时候做?

儿保的时间安排(即“儿保日程”)是有科学依据的,家长可以参考以下频率,再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调整:

- 6个月内婴儿:1-2个月一次;

- 6-12个月婴儿:2-3个月一次;

- 1-3岁儿童:3-6个月一次;

- 3岁以上:半年到一年一次;

- 青春期(男孩9岁以上,女孩8岁以上):半年一次。

注意:若孩子存在高风险因素(如早产儿、小于胎龄儿、生长发育迟缓,或母亲孕期有并发症、出生时缺氧/感染等),需增加儿保次数,密切监测。

三、儿保都包含哪些内容?

一句话总结:孩子的生长发育、疾病防治,以及吃喝拉撒等日常养育的方方面面,都会被纳入管理。具体包括7类:

1.询问病史及养育情况:了解孕期和出生细节、家族疾病史(如父母、祖辈的特殊疾病),以及孩子的喂养、养育方式。

2.体格生长测量与评价:测量身高(身长)、体重、前囟、头围,判断孩子的生长趋势(如是否过胖/过瘦、过高/过矮)。

3.全面体格检查:从头到脚排查异常,比如是否有黄疸、皮疹、血管瘤,口腔是否有鹅口疮、牙齿生长是否正常,心肺、腹部、脊柱四肢有无问题,以及隐睾、疝气等情况。

4.神经心理发育监测:评估孩子的大运动(抬头、翻身、坐、爬、走等)、精细运动(抓握、手眼配合等)、语言能力、适应能力和社会行为,及时发现神经心理或智能发育问题。

5.专项测试:若初步检查发现异常,可能进一步做孤独症、智力、语言等相关检查。

6.辅助检查:比如通过血红蛋白、血常规查贫血,铁蛋白检测查铁缺乏,维生素D检测判断是否不足;还会早期筛查先心病、髋关节发育异常等,实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

7.综合评估与指导:医生结合检查结果,和家长沟通孩子的生长发育、营养喂养、护理、疾病预防、心理行为等问题,提供针对性指导,必要时进行干预或治疗。

不过,这些项目并非每次儿保都要做,医生会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来安排。

四、0-18岁全程需要儿保吗?

是的。儿童生长是连续的过程,儿保服务对象已从最初的0-1岁婴儿,扩展到0-18岁全年龄段,其中0-6岁是重点(也是我国儿童保健工作规范的核心年龄范围)。

五、为什么要按时做儿保?

儿保时间是根据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制定的,每个年龄段都有对应的重点监测项目。在特定时间做检查,能更及时发现生长发育问题,避免错过干预期,真正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家长掌握科学育儿知识,定期带孩子做儿保,再花足够时间陪伴成长,就能在育儿路上少走弯路,帮助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