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拔罐时,一些人总觉得“热感越强烈,效果越好”,甚至强忍灼痛也要追求这种“极致体验”。殊不知,这种错误观念正悄然埋下隐患——皮肤烫伤、起水泡的情况屡见不鲜。
更值得警惕的是,许多人在烫伤后选择自行处理,或抱着“小伤能自愈”的心态置之不理。殊不知,烫伤后的皮肤屏障已受损,不当处理可能引发感染,原本的轻微烫伤也可能因此演变成红肿加剧、溃烂流脓的麻烦,不仅延长恢复时间,还可能留下疤痕。
因此,面对艾灸、拔罐等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烫伤,切不可轻视。一旦发生烫伤,及时寻求正规医疗处理,才是避免小伤拖成大问题的正确选择。
一、破除误区:艾灸拔罐,并非“越烫越好”!
1.艾灸的核心在于艾绒燃烧产生的温热辐射和药性渗透,作用于穴位或特定部位,激发经气,调整脏腑功能。理想的灸感应该是温暖舒适、热力徐徐透达深层,局部微微发红即可。过度追求灼热感,只会灼伤皮肤表层组织,不仅达不到治疗目的,反而造成热毒内蕴或气血瘀滞。
2.拔罐是利用负压原理,使罐吸附于体表,造成局部充血或瘀血。点火闪罐时,罐体温热即可,目的是排掉部分空气形成负压,绝非要用滚烫的罐口去烫皮肤。留罐时间也非越长越好,应以皮肤红晕或出现痧点为度。
二、防患于未然,安全做治疗
1.选择正规机构与人员:务必在具有资质的医疗机构,由经过专业培训的医师或治疗师进行操作。
2.充分沟通:治疗前告知操作者自身感觉(是否过热、疼痛难忍)、皮肤状况及既往史。感觉过热时立即、清晰告知操作者!
3.保持清醒:治疗过程中尽量保持清醒状态,留意治疗部位感受。
三、烫伤程度需明辨,及时就医是关键
一旦发生烫伤,切勿凭感觉判断严重性!请第一时间寻求专业医生评估:
Ⅰ度烧伤仅伤及表皮浅层,表现为皮肤发红、疼痛,无水疱;
浅Ⅱ度烧伤伤及表皮全层和真皮浅层,红肿明显,疼痛剧烈,有大小不一的水疱,疱壁薄,创面红润;
深Ⅱ度烧伤伤及真皮深层,水肿明显,痛觉迟钝,水疱小,疱壁厚,创面红白相间;
Ⅲ度烧伤伤及皮肤全层和皮下组织,甚至肌肉、骨骼,痛觉消失,无水疱,可能伴有焦痂或碳化现象。
四、烫伤后,科学应对这样做!
1.立即脱离热源。
2.冷水冲洗(最最重要!):用温和流动的常温自来水(不是冰水!)持续冲洗烫伤部位至少15-20分钟,水流不宜过急。能迅速降温、减轻疼痛、减少渗出、防止热力继续向深层扩散。
3.小心去除束缚物:在冷水冲洗同时或之后,小心去除覆盖在伤处的衣物、首饰等。若衣物与创面粘连,切勿强行撕脱,可剪开衣物,保留粘连部分,交由医生处理。
4.保护创面:冲洗后,用清洁的纱布、保鲜膜或无菌敷料轻轻覆盖创面,避免污染。
5.立即就医:无论烫伤看起来是否“严重”,带上正在使用的药物或已知过敏史信息,尽快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医。
五、切勿自行处理!这些“土方法”害人不浅
1.涂抹异物:牙膏、酱油、香油、紫药水、红药水、不明药粉药膏等。这些物品不仅没有治疗作用,反而会阻碍散热,加深损伤,有色膏剂还会遮盖创面,妨碍医生判断伤情。
2.自行挑破水疱:水疱皮是天然保护屏障,自行挑破极易引入细菌,导致感染。
3.冰敷或过度冷敷:用冰块直接接触创面或长时间冰敷可导致局部血管过度收缩,甚至冻伤,加重组织损伤。正确做法是用流动的自来水冲洗。
4.迷信“偏方”或“特效药”:烫伤恢复是专业医学过程,切勿轻信未经证实的偏方或自行滥用药物。
5.拖延不处理:认为“小伤无所谓”,尤其对艾灸引起的“低温烫伤”掉以轻心,可能延误深部组织损伤的最佳处理时机。
若不幸遭遇烫伤,不妨放下“土方”执念,远离“硬扛”侥幸,让专业医护人员使用规范处理方法,为皮肤修复筑起坚实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