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教育 / 健康科普 / 正文

“解码甜的秘密”:从蔗糖到代糖,内分泌科医生这样说

来源:张 晶(内分泌科) 发布时间:2025-09-05 09:33 浏览次数:

甜味,大概是刻在人类基因里的诱惑。在我的“前世”记忆里,甜蜜是外婆灶台上咕嘟冒泡的麦芽糖,是过年时藏在抽屉里的水果硬糖,是夏日午后小卖部冰柜里的橘子汽水 —— 那时候的甜,带着蔗糖特有的醇厚,裹着阳光与时光的温度,每一口都来得纯粹又珍贵。

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份纯粹的甜蜜开始变了味。随着年岁增长,“减肥”“控糖”“血糖”这些字眼渐渐钻进了我的生活。超市货架上,曾经熟悉的含糖饮料旁,多了印着 “零蔗糖”“零热量” 的瓶装水;奶茶店的菜单上,“三分糖”“五分糖” 成了常态,甚至出现了 “代糖” 选项;就连家里的糖罐,也从白砂糖换成了写着 “糖醇”“糖苷” 的白色粉末 —— 生活,开始被甜味剂悄悄占据。

我们可能会这样想喝咖啡选择无糖款,吃蛋糕选代糖做的。这样的话既满足对甜的渴望,又不用承担热量超标的的风险,其实甜味剂带来的 “甜蜜” 背后,藏着更深的负担。

一、既然是无糖又为什么会甜呢?

对,就是因为甜味剂。甜味剂是一种能赋予食物甜味的食品添加剂。甜味剂的发现是在19世纪,俄裔美国学者法尔伯格在研究煤焦油的衍生物时,由于忘记洗手,晚饭时感觉面包异常香甜,从而偶然发现了糖精的甜味特性。自此,众多甜味剂被发现、研究并批准用于食品和饮料中。

二、无糖产品“零热量”,可以放心大量吃吗?

人工甜味剂,是无糖饮料中最常用的甜味剂。常见的有人工合成的阿斯巴甜、蔗糖素等。据相关文献报道这些甜味剂的甜度极高,通常是蔗糖的几百倍甚至上千倍。虽然人工甜味剂在规定的剂量下被权威机构认为安全,但长期大量摄入仍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一定影响。

例如,有研究表明,阿斯巴甜可能引发过敏反应,甚至在2023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归类为2B类致癌物。而蔗糖素则可能影响肠道微生物平衡,从而引起激素释放改变糖代谢。对于糖友及肥胖的患者,无糖饮料可以满足口感需求,同时避免糖分摄入过多导致的健康问题,这是好的一面。但无糖饮料虽然热量较低,如果过量饮用仍可能导致热量摄入过多,影响葡萄糖吸收及转运,从而干扰人体对血糖的调节机制,引起血糖波动及体重增加。因此,糖友及肥胖、超重的人群短期内,可以选择非糖甜味剂控制体重,纠正对糖类物质的依赖,但在食用这些无糖食品时,大家要记住“零糖虽好,一定不要过量!”

三、长期吃甜味剂后,会对天然甜味的感知变得越来越迟钝,陷入焦虑状态么?

我们会发现曾经觉得清甜的西瓜,现在吃起来总觉得不够甜;外婆做的麦芽糖,也好像少了当年的醇厚,反而觉得有些腻。我们开始依赖甜味剂带来的强烈甜味,却渐渐失去了品尝食物本味的能力。其实甜味剂并没有让我们真正摆脱“甜蜜的负担”。为了追求“零热量”,我们会下意识地吃更多代糖食品,总觉得 “反正没热量,多吃点没关系”,结果反而摄入了更多添加剂;有时候喝了无糖奶茶,还是会忍不住再吃一块蛋糕,因为心里总觉得“已经省了糖的热量,吃点别的没关系”。这种自欺欺人的“减负”,反而让我们陷入了更深的焦虑——到底是在享受甜,还是在被甜绑架?

所谓的“甜蜜负担”,从来不是甜本身,而是我们对甜的过度渴望与盲目追求。我们应该学着和甜味剂和解:不再把代糖当成“万能解药”,偶尔想喝甜饮料,就选一小瓶含糖的,慢慢品尝;想吃蛋糕,就选小份的,感受黄油与蔗糖带来的真实口感;更多时候,让我们去寻找食物本身的甜——比如咬一口刚熟的桃子,嚼几颗清甜的葡萄,喝一杯加了几片柠檬的温水,在享受甜美的同时,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