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1:痛风只是关节的问题。
痛风不仅仅是关节问题,更是系统性的代谢性疾病,它与全身尿酸代谢异常密切相关。高尿酸血症可能导致其他并发症,如肾结石、慢性肾脏病和心血管疾病,需要综合管理。
误区2:高尿酸血症等于痛风。
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是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高尿酸血症是尿酸代谢异常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尿酸>420μmol/L即可诊断高尿酸血症。而痛风是指血尿酸水平长期增高,沉积在关节内尿酸盐晶体刺激,导致急性无菌性的关节炎症反应,急性期表现为关节红肿热痛,慢性期可见痛风石形成。尿酸水平高不一定会引起痛风,而高尿酸血症常在高嘌呤食物、酒精、关节外伤的诱因下发作。
误区3:痛风患者只需控制饮食,必须完全避免高嘌呤食物。
饮食控制是痛风治疗的重要一环,虽然减少高嘌呤食物(如红肉、海鲜)的摄入有助于降低尿酸水平,但并不需要完全杜绝,其与药物治疗相辅相成。适量控制是关键。单纯饮食控制不达标时,就需要加强药物治疗。结合饮食、生活方式调整和药物治疗,患者才能全面管理痛风。
误区4:痛风发作时只需要吃止疼药就行了,不发作就可以不用治疗。
口服止痛药只能缓解疼痛症状,不能解决尿酸代谢异常。痛风长期反复发作可能导致痛风石大量沉积,造成关节永久性损伤,严重者可致残。除了缓解急性症状,还需要通过降尿酸治疗来控制疾病进展。痛风不发作不代表痛风治疗稳定。在痛风间歇期,尿酸盐结晶仍会在体内持续沉积。对于间歇期无症状的痛风患者,仍需控制尿酸水平,并长期维持尿酸<360μmol/L。
误区5:痛风发作时得尽快把尿酸水平降下来。
痛风急性发作时应以控制关节炎性反应为主要治疗原则,减轻关节疼痛及肿胀。在卧床休息的同时,24小时内尽快开始药物治疗,包括非甾体类消炎药、秋水仙碱等。因为尿酸的波动会导致痛风急性发作,因此不建议在痛风发作期间开始降尿酸治疗,应在抗炎镇痛治疗2周,尿酸水平稳定后使用。
误区6:痛风患者不能运动。
痛风急性发作期时应卧床休息,过量运动会加重关节负担,诱发痛风发作。症状缓解后应保持适度运动,如游泳、散步等,有助于改善代谢,促进健康。
误区7:痛风石切除了就好了。
痛风石是指尿酸盐结晶在痛风患者体内沉积,并在耳廓、关节周围等位置聚集而形成,常能观察到或触摸到的皮下凸起,感觉到疼痛、发热,影响关节活动。若痛风石较大,皮肤表面破溃不愈合者可切开取石。但存在感染、延迟愈合等不良风险。手术切除治标不治本,关键在于降尿酸。尿酸水平控制不合格,痛风石复发率高。
误区8:尿酸控制越低越好。
尿酸是人体内的天然抗氧化剂,研究表明,血尿酸过低可能增加神经性疾病如阿尔兹海默、帕金森等疾病风险。一般建议降尿酸治疗是血尿酸不低于180μmol/L,长期低于120μmol/L可能引发低尿酸血症。
误区9:可以使用抗生素治疗痛风。
痛风是一种系统性代谢性疾病,由于长期嘌呤代谢障碍,体内血尿酸水平增高,关节内尿酸盐(尿酸钠)晶体沉积,导致急性炎症反应,是无菌性炎症反应,治疗应以抗炎治疗为主。抗生素对痛风无治疗作用。而抗生素滥用可能加重病情,部分抗生素可能影响尿酸排泄,甚至诱发痛风发作。同时错误使用抗生素可能会导致肠道菌群紊乱、耐药性等问题。
误区10:痛风只有男性才会得。
由于男女激素水平的差异,女性雌激素可以促进肾脏对尿酸的清除,男性雄激素反而会促进肾脏对尿酸的重吸收,因此,青春期及绝经期前的妇女,体内尿酸水平相比男性较低,痛风的发病率也更低。但绝经期妇女,体内雌激素水平分泌降低,痛风的发病率会逐渐升高。此外,肥胖、酗酒、高嘌呤饮食等因素也可能导致年轻女性患病。因此痛风并不是男性的专属疾病。无论男女,均需关注自身的尿酸代谢及日常生活饮食方式。
通过以上知识的了解,让我们更科学地应对待痛风性关节炎,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