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特色诊疗 / 中医学术流派 / 正文

陕北霍氏中医内科学术流派工作室简介

来源:陕北霍氏中医内科学术流派工作室 发布时间:2024-01-25 16:22 浏览次数:

陕西清涧霍氏中医起源于清朝嘉庆年间(据清涧县志记载),霍静堂祖父霍承珍,在清涧以擅长儿科方圆著称,霍静堂叔父霍冀州、长兄霍瑞堂均为清末秀才,设立“益生堂”药铺,及至霍静堂幼年已近百年。霍静堂(1893年-1972年),18岁随长兄霍瑞堂学医习德,26岁学成行医。1936年考准西京国医第三名,在西安挂牌“西京考准国医霍静堂诊疗所”应诊数月,后归故里。1940年清涧县人民政府成立,他响应政府号召在保健药社义务坐诊。1941年与内弟王瑶璋开设“益寿堂”,他心怀善念,对患者无论贫富贵贱一视同仁,家贫病患所欠药费年终交不上者一笔勾销。1942年将自家药铺半数以上药材投入保健药社支持发展,1944年-1947年因保健药社资金不足,他将应得股金500余银元分文未取捐于保健药社。由于霍静堂对陕甘宁边区卫生事业做出的贡献,受到群众赞扬和政府褒奖,1946年当选为陕甘宁边区第三届参议会参议员。建国后历任清涧保健药社大夫、主任,1956年出席陕西省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并获表彰,1957年被陕西省中医研究所聘为通讯研究员,1958年任清涧县中医院院长,60年代初建立陕北第一家中医病房。一生行医五十余载,医德高尚,刚正不阿。他不吝医术先后带徒办班4期,培养学徒九十余人,其中霍天锡、霍大鹏、师乐天、马庆阳、薛振兰、师随平、刘茂林、呼振辉、惠明升等人,均成为陕北地区名中医及中医骨干,对于学生除教授医学知识之外,重视学生医德修养教育,对不读书、不明医理而信口雌黄、草菅人命的医生深恶痛绝,反对敷衍塞则、华而不实,把读书作为装潢门面的坏学风,为陕北地区中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霍静堂之子霍天锡(1937年-1994年),中共党员,中医妇科副主任医师,曾任清涧县中医院院长、延安地区医院(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前身)中医门诊部主任。陕西省中医学会理事、榆林地区中医学会理事、延安市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八十年代初在清涧中医院院长任期内得到陕西省卫生厅大力支持,主持修建清涧县中医院门诊住院综合大楼。继承发扬前人中医诊疗技术,对于内科、妇科疾病诊疗经验丰富并续有阐发。注重中医传承,培养子女霍永生、霍涌波2人学习中医,并学有所成。

霍氏中医传承近两百年,历经六代人的坚守和积淀,形成了对内科疾病,尤其是脾胃病、郁病、妇科病诊治的系统认知,治疗内、外、妇、儿诸科疾病,用药不忘顾护脾胃,宗“治病必求其本,先天之本在肾,后天之本在脾。脾为中宫之土,土为万物之母,母肥子壮,百病不生”。延伸至当今饮食结构的改变,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等代谢性疾病患病率的激增,治疗同时强调饮食宜忌和正常规律的生活习惯,对预防、治疗脾胃病、代谢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这一认识与现代医学“管住嘴、迈开腿”观点高度吻合。对于脾胃病的治法,注重健脾、温中、燥湿、行气、疏肝、消食等法兼顾,结合现代医学胃镜、病理检查等诊察方法,辨病、辨证密切结合,更能提高疗效,治疗具有针对性、精准性。妇科经、带、胎、产诸疾,注重从肾、肝、脾来辨证施治。清涧霍氏中医在陕北地区有较大影响力,并向周边辐射。

2023年12月,陕北霍氏中医内科学术流派获批陕西省第二批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有力推动了霍氏流派学术的传承与发展。工作室现有人员10人,以延安市名中医霍涌波主任医师为代表性传承人和指导老师,以齐晓霞、侯咪、刘楠、郝丹丹、刘润利、王翠翠、焦若敏(霍涌波之女)、闫明亮、张志玉为主要成员。旨在通过工作室项目建设,总结流派学术思想,推广应用特色技术,建设流派示范门诊和工作站,培育传承人才,扩大辐射影响,带动本院乃至地区中医药继承与创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