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不畏惧 逆行而上
我是一名医务工作者
上海是我拼过命的地方
我愿为患者带去希望之光
点亮生命的烛火
1.用行动诠释对医生职业的无比热爱和坚守——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艾克东
艾克东是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延安分院(延安市中医医院)援护医疗队的队长,4月15日抵沪后延安医疗队与宝鸡医疗队共同组成陕西省第四医疗队,接管了“奉贤区青村0号基地”,艾克东同志担任医疗组组长,负责患者救治、查房、医疗文书书写及队员们的日常生活。
4月22日,接陕援沪指挥部文件要求转战城市“足迹馆亚定点医院”接收新病人、新的任务,新的挑战,在陈延平院长、袁军科长的带领下,艾克东和他的队友们迅速调整状态,开始新的工作。由于新的工作地点,有陕西延安医疗队、渭南医疗队、咸阳医疗队、陕西省人民医院医疗队等多家医疗队参与,在病人的管理、会诊、转诊及治疗方面均存在磨合过程,加之他们所在区域属于亚定点医院,收治的患者具有年龄大、基础疾病多、病毒载量高的特点,他和队友并没有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立即参与其中,从开始患者的预检、收入院、查房、治疗、病情加重的转诊及出院的流程逐渐摸索,逐渐掌握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用实际行动发扬了艰苦奋斗的老区革命精神,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他对医生职业的无比热爱和坚守。
2.护理有温度,延伸一片情——针灸科李晓
李晓,全国中医护理骨干,中华中医治疗专科护士,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延安分院(延安市中医医院)针灸科护士长,此次援沪担任延安援沪队护理副组长。这次新冠病毒主要以奥密克戎为主,病毒传染性极强,以上呼吸道症状居多,使用中医耳穴疗法具有简单、方便、用途广、疗效好的优势积极开展工作,主要针对无症状感染者、轻症患者及伴有功能性疾病的治疗,在李晓护士长的带领下,援沪护理团队带着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延安分院(延安市中医医院)准备的物资在医疗护理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积极开展中医诊疗和情志护理,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4月28日,李晓在护理晨查房时,发现两位91岁的患者情绪十分低落,经了解得知,因舱里提供的大多为米饭,她们牙齿脱落,消化不好,舱里的普通餐不适合患者,于是值班护士就给她们要了软食,但是送上来的却是奶粉,2天来老人都吃不饱,得知情况后李晓护士长积极对接,但是由于条件有限,餐食统一配送,她下班回到酒店想到每天自己酒店有大米皮蛋粥,之后每次上班给就给奶奶带粥,但路途遥远,进舱后粥就凉了,她就用开水热一下给两位奶奶吃,奶奶们感动的握住她的手说“谢谢好心的姑娘”,其中一位奶奶拿出小本本让李晓护士长写下她的名字和电话号码,说等她出院回到家后给李晓护士长打电话,她是自己一个人住,疫情结束以后一定带着家人来上海住到她的家里,奶奶还叮嘱一定要保护自己,保重身体,5月14日两位奶奶同时接到出院通知,她们要感谢延安团队,一句句谢谢,一次次握手,李晓护士长说“她每天被都被感动着,自己的一点点付出,就让老人们铭记在心,有时候眼泪都流出来了,有时就逗逗她们忍住眼泪,不敢让下来,因为怕感染上病毒。”患者出院回家以后,她的孩子打电话报了平安表达了谢意。
3.在抗疫中成长——急诊科闫良
2022年,奥密克戎的到来,让上海这座美丽的城市按下了暂停键。接到抗疫支援任务,我毫不犹豫的报名参加了抗疫医疗队,这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使命。来上海前反复练习穿脱隔离衣、反复学习新冠诊疗方案,但在第一次进入方舱、一次近距离接触新冠确诊患者,面对着不熟悉的工作环境、不熟悉的电脑工作系统、不熟悉的工作流程、不熟悉的医护队友,我的内心还是难免有些紧张和压力。在病区里连走路都小心翼翼,不敢触碰舱里的任何地方。作为一名来沪抗疫的一线医生,主要任务就是收治确诊的新冠患者,为了尽快进入工作状态,我时刻用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来提醒自己、激励自己。
在随后的日夜工作中,每天认真的值班、查房、诊治、与患者沟通、书写病历,与队友密切的团结协作,工作流程逐渐熟悉了,面对新冠患者也自信了很多。作为一名中医医生,我认真学习了新冠肺炎中医诊治共识及方案,并在接诊患者时使用中医辩证进行诊治。每当看到自己所管的患者核酸转阴了,可以出院了,听到那一声“谢谢!”时,都是对我最大的鼓励。即使口罩勒得耳根子疼痛不已,也感觉很值得。一次查房时,有一位老大爷躺在床上,情绪低落,交谈中了解到该患者住院多天,还是转不了阴,心里很着急。于是耐心的沟通解释,并及时汇报调整治疗方案,患者心情好转后,看着我胸前写着延安两个字,激动的说:”革命圣地的支援队对患者真诚,热心,感谢共产党派你们来上海支援!谢谢你们!“听到这话,我很是自豪。我们是来自革命圣地延安的医疗队,是带着红色基因的医务人员,我们一定会发扬延安精神,圆满完成抗疫任务。上海加油!中国加油!
4.我来不及思考就提起灭火器灭火——麻醉手术科白赫
5月6日早上8点,白赫和往常一样为病人发放早餐,突然闻到空气中有刺鼻的塑料烧焦的味道。经过寻找,最终发现是一台消毒机因不明原因冒出滚滚浓烟,白赫立即切断了电源。
白赫说:“由于消毒机靠近木板墙,于是我赶紧将起火的消毒机拉离木头墙体,防止火势进一步的蔓延。但此时火苗已经开始向周围蔓延,我来不及思考,提起灭火器上下摇动,然后立马拔掉灭火器的保险插销,拿起喷管对准火焰底部进行喷射。一会儿过后,肉眼可见的明火已被扑灭。由于所使用的是干粉灭火器,所以在灭火结束后粉尘会非常大。我在这滚滚的粉尘中缓缓走了出来,告诉大家不要惊慌,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作为一名中医院的职工,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这是我义不容辞的事情,不怕困难,不畏艰险,迎难而上,这也是我们延安精神的写照。”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组长立即上报护士长相关负责人并且叙述了事情大概经过和处理流程以及处理结果。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和表扬。白赫和同事一起抚病人情绪,并向病人解释刚才所发生的事情。告诉大家不要惊慌,保持镇定,听从组织安排,并指导患者更换外科口罩。
5.一针见血赢赞誉——重症医学科张亚录
5月8日凌晨5点张亚录所在组接到146床抽血医嘱。核对、转抄医嘱后携用物至床旁,核对患者身份,评估患者血管情况,146床患者自己说:“我由于身体原因,血管弹性不太好,以往住院抽血每次都要扎3至4针。”
而当时病区灯光较弱,更是给采集工作增加难度。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医疗,带队组长李晓老师急忙给病人解释道:你好,叔叔,由于我们穿防护服和戴手套的原因,可能采集工作会更加困难,如果采集失败,还请您理解,当然我们也会用尽全力,争取一次性采集成功。经病人同意后,我组所有老师再次查看血管情况,最终由张亚录来进行采集,由于环境光线昏暗,旁边老师灵机一动打开手机手电筒进行照明,于是张亚录借着手机筒灯光,凭着过硬的技术一针见血,顺利完成采集工作。“采完血后,病人笑着双手为我和延安队过硬的技术竖起了大拇指,我的心里暖洋洋的。”张亚录说。
6.用心服务,用爱呵护——骨科张萌
张萌温柔地说:“5月6日下午,病区的一位奶奶需要进行CT检查,我拿着医嘱单去告知患者,走到床旁,我发现这位满头银发的奶奶没有家属,行动不是很利索,奶奶看着CT,眼神里流露出焦急的表情。
我急忙告诉奶奶不用担心我来带您去,奶奶激动的连忙握住我的手说谢谢,安顿好奶奶之后,我去护理站推轮椅,并告知其她护士老师我外出的事由,检查前我帮奶奶披上了外套,让奶奶坐到轮椅上。奶奶说孩子你这么辛苦了我自己走就行,在我的劝说下,奶奶缓缓的坐上轮椅,一路上她告诉我居住的小区很多邻居都是阳性,你一定要保护好自己。CT顺利检查完后,我的这点小小的举动竟让奶奶为我竖起了大拇指,感谢我的细心照顾,在这个特殊时期,特殊的住院环境,我院温馨、健康、传承、创新护理理念无时无刻提醒着我,只要用心去做,在哪里都能发光发热,得到认可。”
7. 这次经历是我成长路上的宝贵财富——干保内分泌科常雅楠
在转战亚定点医院的第一天,刚下中夜班的我看到群里要报名外出完成核酸外采任务,我顾不得想其他事,二话不说积极报名参加,早晨6点30出发,结束后大概是下午三点多,我居然忘记疲倦,再返回的车上美美的睡了一觉,很欣慰自己在大环境中还可以尽我所能去做些事情。
在足迹亚定点医院的这些天,为了缓解爷爷奶奶们的焦虑,于是我在饭后半小时带动爷爷奶奶们做身体的拉伸和简单的健身操动作,增添了他们生活的趣味性,看到爷爷奶奶们认真的学习,眼神里透露出来的欣喜,我非常开心。在护士节到来之际,医院选派我参加延安医疗队512护士节活动,经过反复的练习,手语舞视频呈现在队员们手机屏幕前,祝愿全天下的护理同胞们节日快乐。我想说援沪的这些日子我都很充实,这次经历是我成长路上的宝贵财富,相信疫情会早日过去,到时候我们一起观赏车水马龙的繁华街道。
8.保障队员“零感染”——康复科苏楠
在上海方舱医院内,有这样一群“大白”,他们总是默默奋战幕后,守护医疗队员安全,保障队员“零感染”——他们就是方舱感控护士,康复科护士苏楠就是其中一员。苏楠说:“我们13名医护人员抵达上海后,由于方舱感控人员不足,本着青年党员要主动担责,我报名成为方舱的感控组的一员。”
开舱前,在组织的要求下,苏楠认真地对我院医护人员穿脱防护服流程进行培训,每位队员经历三次单独考核成功后,才可以进入方舱医院进行工作。安全地穿脱防护服,成了医护人员的第一课。感控护士苏楠的工作看似非常简单,但却非常重要。每天除了做好更衣区的物表清洁、消毒及打扫工作,还得准备好各种防护物品供进舱医护人员使用,穿脱防护服的步骤比较复杂,进入方舱医院之前,所有医护人员都必须全副武装,检查每位医护防护服穿戴是否合格,最大限度保障每一位进舱人员的防护和安全。
“感控班每班次连续八个小时,上班期间不能进食,不能上洗手间,加上来回上班路途,一天下来十多个小时不吃不喝不能上厕所。有的队员上班上到口腔溃疡,甚至低血糖。但此时我们心里只有一个信念,一定严格要求自己和他人,筑牢院感防线,绝不松懈,确保队员们健康来平安回。我相信,黎明终将来临,愿山河无恙,人间皆安!”
所谓英雄,不过是平凡的勇敢;所谓天使,不过是善良天性的闪光。穿上防护服,他们是抗疫的“逆行者”、是病毒的“狙击手”、是患者的“生命线”;脱下战袍,他们同样也是年迈父母的宝贝、是爱人心头的月光,是儿女倚靠的参天树。面对疫情,他们一路向前,一个人可以照亮一条路,一群人可以温暖一座城,疫情是一面镜子,是一次考验。在抗击疫情斗争中,他们冲在一线、干在实处,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医护人员的初心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