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不畏惧 逆行而上
我是一名医务工作者
上海是我拼过命的地方
我愿为患者带去希望之光
点亮生命的烛火
一、重任在肩、使命在心——贺琴
每次每个小组要增加8000管左右的标本,加样枪用到手抽筋,大家就相互按摩揉搓以缓解不舒服,缓过来后就继续工作。因为工作时间长,天气比较闷热,连着几天都有人相继出现中暑现象,赶紧出舱休息,喝点提前从酒店带来的藿香正气水。但是剩下的人并没有耽误正常的工作进度,大家都密切配合,相互鼓励,认真完成每班的工作任务,尽量不给下个班次增加工作量。在沪的40天,工作累了,队友们就坐在地上、躺在箱子上、地上休息一会,接着又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
我院检验科主管检验师、援沪核酸检测队副队长贺琴说:“战斗中成长是医务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哪里需要我们,我们都会义无反顾。援沪的这段时间里,家中的牵挂,同事们的叮咛,领导们的嘱咐,使我充满了力量。我们科刘章平主任如同家长般时时刻刻地关心着我们的工作生活,无论什么时间我报平安的信息一过去,主任电话立马就打过来,说他平时想打电话,但又担心打扰到我们工作和休息。每次电话他都会说:你们在上海保护好自己,好好吃饭,好好工作,院领导很关心你们,科室每一位同事很牵挂你们,家里有困难,请随时联系我,医院永远是你们坚强的后盾。关爱的话语让我们倍感温暖,也让我们工作起来更有斗志!”
二、让中医药的光芒在上海抗疫中绽放——李书晓
在上海第一个战斗的地方是奉贤区方舱医院。我们和宝鸡医疗队共同主管奉贤的青村零号基地二期方舱医院。在这里我们一周就收治了433例患者,病人大多是无症状感染者,或是症状较轻的感染者,在医治过程中我们为患者进行耳穴贴敷、中成药等中医特色治疗,取得很好的疗效。
奉贤区的疫情很快得到控制,我们又转战到上海疫情形势很严峻的黄浦区--城市足迹亚定点医院。这里的病人大多是70岁以上的老人,有很多伴有慢阻肺、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基础病。在曙光医院的安排下,我们开展了中医诊疗,望闻问切、辩证施治、一人一策、精准治疗。
工作是繁忙的,由于患者多、任务重、大夫少,作为延安队里唯一的中医医生,经常要超负荷工作。我经常用艾灸、点穴、按摩、康复锻炼等进行康复治疗。面对复杂的抗疫形势,大家齐心协力,共克时艰,看到病人对我们的肯定,一个个微笑着离院,就是我们最大的收获!
三、抗疫归来再娶你——徐小浩
2022年4月2日的晚上,正在实验室工作的我接到了赴上海抗击疫情的通知,面对严峻的抗疫任务我不怕,唯一让我犹豫不定、难以抉择的是我们那场期待已久却因为新冠疫情一拖再拖、终于就要实现的婚礼,我的未婚妻张梦霞是子长市人民医院的一名儿科护士,平时里工作繁忙,再加上异地工作我们已有两个多月未曾见面……
一边是抗疫援沪的任务,一边是筹备已久的婚礼,在百般踌躇后我还是怀着忐忑的心情拨通了未婚妻的电话告诉她,“由于上海疫情严重需要支援,我现在决定去完成这次任务,我们的婚礼可能又要暂时推迟了。”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就在我再想张开嘴说些什么时,那头传来了这样的回复:“等我,我过来送你”。就这样我回家简单地收拾了行李,匆忙赶往集合点。今天原本是我去见她,可现在却变成了她来送我,她匆匆忙忙赶到后,见面就对我说:“你安心去参加援沪任务,婚礼推迟的事交给我来解决,我等着你平安归来!”我被她暖心的话语深深感动了,向她承诺道:等我抗疫归来,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娶你回家”。
四、以青春之我、担青春之使命——呼改艳
早晨六点起床,洗漱完毕吃早饭,采核酸。一个半小时车程来到方舱,换防护服进舱,晨交班,对舱内的物资和药品进行统计补充,检查舱内的仪器设备是否正常后,准时来到病房,向每一位病患给予关爱,问问他们有什么需要,问问他们今天的感觉如何,一句句简单的问候拉近了医患间的距离。
5月20日下午,我送一位老奶奶出院的时候,在一楼的出院患者等待处等车,但是外面下着瓢泼大雨,老奶奶没有伞,焦急万分,我立即想到了可以用干净的黑色大生活垃圾袋做一个雨衣,说干就干,我找了一个大的生活垃圾袋给老奶奶做了一个临时雨衣,老奶奶眼含泪水激动的握着我的手说:“谢谢小姑娘,你们延安的姑娘真的没话说,都特别棒,以后一定要来上海玩,我给你们当导游”。虽然只是做了一件小事,但是却让我感觉到无比的自豪。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很珍惜和喜欢并十分努力的完成这项“临危受命”的工作,在人民群众最需要我们的时候,随时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五、共同守“沪”不忘初心、不畏前行风雨后!——冯凡
接到援沪通知后,油然而生的激动蹿上心头,渐渐的心底又泛起些许忐忑与害怕。但我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援沪,承担起当代青年医护人员的一份责任与担当。
进舱以后,和同事们一起帮患者搬行李,争分夺秒的核对医嘱、测体温、测血压、抽血、核酸检测……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除了日常工作,我仔细观察发现大多数病人年龄均在60岁以上,为缓解大龄患者内心的孤独感、烦闷感、恐惧感,我主动陪爷爷奶奶聊天解闷,帮助有智能手机的老人下载微信,教他们如何与家人视频聊天,对于没有智能手机的爷爷奶奶,帮助他们与家人打电话连线。跨越空间的交流,让他们脸上多了许多笑容,让舱内温暖得以升温,让康复的喜讯多了一剂良药。看到爷爷奶奶与家人联系后开怀大笑的样子,看到他们笑容满面蹒跚向我走来的步伐,看到他们紧握我双手,眼神全是感谢的神情,我似乎懂了幸福的另一层含义是什么。
我将带着这一段难忘的经历、特殊的经历、意义非凡的经历,继续前行。等阴霾散开,我们相约一起去外滩看郁金香吧,弥补上这个被偷走的春天。
六、一封感谢信、真情暖人心——长孙婷
在援沪之行的尾声,我收到了这样一封感谢信:4.20号我怀着一颗忐忑无比的心来到了上海城市足迹亚定点医院,面对着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和事儿,我感到前所未有的焦虑和不安,很快,出现了这样一群人,他们穿着厚厚的防护服,组织我们有序的进入,看着我们因为行李太多不太方便行动,主动为我们扛起了大包小包,这让我瞬间感觉一丝丝暖意涌上心头。来到舱内,很快为我们安排好了床位,并耐心的为我们介绍方舱内的各种设施,解决我们的各种问题,让我们焦虑不安的心慢慢的安静了下来,此后,一日三餐,各种检查,都是亲力亲为,饭亲自送到床前,各种检查亲自带着我们去做,遇上有行动不方便的老人,亲自推着轮椅带着去做……为了增强我们的体质,让我们更快的恢复,带着我们练习八段锦,我只记得其中一部分姓名:长孙婷,常雅楠等护士......他们是负责我们的其中一个小组,还有很多人,不胜枚举,这些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不知不觉,就到了你们要离开的时间了,感激的话语溢于言表,只希望疫情散去,我们上海再见!
看到这封信,我感动无比,为自己的付出得到了患者认可而感到骄傲,也为自己能尽到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而感到开心,希望他们可以早日恢复健康,早日回家。我也有幸成为援沪医疗队中的一员,这是一种荣耀,更是一种责任!愿历此坎坷,山河可无恙,人间皆可安!
七、莫道春风归来晚,浮云过后艳阳天——牛楠楠
转战城市足迹亚定点医院的第一个班是晚上9点至凌晨一点,这短短的四个小时让我印象深刻。我与同事们怀着忐忑的心情进入医院,病区内光线昏暗,床位空间拥挤,物资紧缺,听说马上就要接收患者了,对新的工作情况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好在大家团结协作,互相理解,互相包容,一项项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我们服务的第一位患者是一位80多岁的老爷爷,腿脚不便,没有家属,刚进医院就说:谢谢你们,你们真不容易。我便搀扶着他,帮他带着行李,进入病区,马上开始了我们的工作流程,我负责测量血压、血氧饱和度、体温,重点对患者预防跌倒坠床进行宣教,指导他们起床三部曲的相关知识。由于穿着防护服,加上老年人听力下降,以及延安话与上海话的不同,各种因素导致我们和患者的交流有一定的难度,有的患者看到我们医疗队的名字便告诉我们,延安很了不起,革命老区的人民都是好样的!
接下来的每一天,我们的工作越来越顺利,每天我都会花费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和同事对患者进行简单的健康宣教,如:烧伤烫伤、误吸、踝泵运动等。祝愿上海早日恢复正常生活,我们一起欣赏华灯璀璨,灯火通明的大上海!
所谓英雄,不过是平凡的勇敢;而所谓天使,不过是善良天性的闪光。穿上防护服,他们是抗疫的“逆行者”,是病毒的“狙击手”、是患者的“生命线”;脱下战袍,他们同样也是年迈父母的宝贝、是爱人心头的月光,是儿女倚靠的参天树。面对疫情,他们一路向前,一个人可以照亮一条路,一群人可以温暖一座城,疫情是一面镜子,是一次考验。在抗击疫情斗争中,他们冲在一线、干在实处,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医护人员的初心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