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姨,能听到我说话吗?试着握握我的手?”
护士轻轻拍着病床护栏,58岁的患者双眼紧闭,3小时前的一次意外让她陷入深度昏迷,被救护车呼啸着送进延安市中医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延安分院)时,监护仪上的脑电波已经呈现出危险的平缓波形。谁也没想到,这场与死神的赛跑,会在两个月后迎来“逆转”——这背后,正是多学科诊疗与高压氧治疗联手打出的“生命组合拳”。
昏迷的危机:时间就是大脑 昏迷就像大脑拉响的红色警报,常见于外伤、缺氧或中风。此时的大脑如同被洪水淹没的村庄——颅内出血形成的“积水”不断压迫神经,脑水肿让脑组织像泡发的海绵,随时可能因缺氧彻底坏死。
“立刻手术!”手术室的绿灯亮起,脑外科团队迅速清除血肿、降低颅压……当手术结束,脑外科主任田德洲摘下口罩说:“我们抢回了关键的6小时,但后续修复还得靠‘氧动力’和康复治疗。”
高压氧治疗:给大脑“充电”的黑科技 “阿姨,咱们去‘氧吧’充充电,这里的氧气比外面浓好几倍呢。”对患者来说,每次110分钟的舱内治疗,都是一次大脑的“重启更新”。 患者在家属陪同下进行高压氧治疗 高压氧治疗(HBOT)可不是简单的“吸氧”。在2-3个大气压的特制舱内,纯氧能像精准投递的“能量包”,穿透受损的脑血管,直达濒死的神经元。
“您看,治疗前她的脑组织像缺水的庄稼,蔫巴巴的。”医生翻出患者前后对比的脑血流图对家属说道:“经过20次高压氧治疗,这些‘庄稼’就慢慢舒展了——炎症消了,水肿退了,连休眠的神经细胞都被激活了。”
康复之路:多学科协作的胜利 “来,试着抬抬左腿。”康复科治疗师跪在床边,手把手帮她活动关节。刚苏醒时,患者的四肢像生锈的零件,连手指都动不了。
患者家属说:“每次治疗完,妈妈眼里的光就亮一点。有次她突然叫出我的名字,我抱着她眼泪突然就下来了。”
康复治疗师每天帮她做被动运动,防止肌肉萎缩,从抬手、屈膝到站立,一步步解锁动作;
言语治疗师拿着图片卡反复练习:“这是苹果,跟着我说‘苹——果’”;
临床营养师特意制定了高蛋白食谱:“鸡蛋、鱼、牛奶得天天吃,神经修复就靠它们当‘建材’。”
“昏迷不是终点,是需要全力冲刺的转折点。”58岁昏迷患者成功醒来藏着三个重要提醒:
1.别放弃“黄金时间” 脑损伤后6小时内是抢救关键期,及时送医能为后续治疗留足余地;
2.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老年人浴室铺防滑垫、骑车时戴头盔,这些小事能避开很多危险;
3.相信医学的“组合拳” 手术清除病灶、高压氧修复细胞、康复训练重塑功能,现代医学的协同作战正在创造更多可能。
如今,患者已经能自己扶着助行器走十几米,偶尔还能喊出家人和医护人员的名字,说些简单的词语,甚至能用颤抖的手写下自己的名字。这些变化里藏着一个动人的道理:当科技的力量遇上不放弃的坚持,再沉重的“沉睡”,也能被唤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