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延安市中医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延安分院)骨科完成首例及第二例脊柱内镜下颈椎病手术。这一突破不仅标志着医院在脊柱微创领域迈出关键一步,更为饱受颈肩痛困扰的患者提供了全新的治疗方案,带来了康复新希望。
精准微创解除多年顽疾
51岁的患者,因“左肩部疼痛伴左上肢麻木半年,加重3月”来到我院骨科寻求解决方案。入院后,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诊断为神经根型颈椎病。
“这半年来,脖子和肩膀僵硬的像块木板,肩膀靠近脖子的地方针扎似的疼,左上肢麻木的像无数小针在扎,就像被电打了一样。”患者入院时眼眶泛红,声音里满是疲惫,“针灸、推拿、药物试了个遍,一点好转都没有。连最基础的转头动作、夜间睡眠都成了奢望,整天在焦躁中度过。”
北京专家、骨科主任夏天立即组织骨科团队进行病例讨论:
“患者年龄较轻,主要症状为颈肩部疼痛、左上肢麻木,多次反复治疗效果不佳,结合病史、查体及影像学表现,考虑责任节段为颈6-7;症状表现为神经根受压表现,没有脊髓受压表现,为单节段椎间盘突出,突出位于左侧,椎体稳定性尚可。”
“传统前路融合手术虽然成熟,但患者才51岁,术后可能面临相邻节段退变加速,而且手术入路毗邻食管、气管,操作风险不容忽视,可以考虑进行脊柱内镜下行手术治疗。”
“脊柱内镜技术在颈椎应用难度不小,咱们能精准定位突出物吗?”
此时北京专家、骨科主任夏天笃定地说:“内镜下可以放大视野,配合术中透视,能实现‘毫米级’减压。患者突出位置明确,单节段病变,正是内镜手术的适应症。”
经过细致讨论,骨科团队最终决定采用脊柱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方案,并向家属逐条解析手术方案和优势:“内镜手术不仅创伤只有钥匙孔大小,而且可以精准解压,相较于传统手术,颈椎活动度不受影响,神经损伤风险低。术后第二天能在家属帮助下下床活动。”
手术当日,在高清内镜引导下,骨科手术团队精准避开神经、血管,仅用1个多小时就精准摘除了突出的椎间盘组织。术后第二天查房时,患者惊喜地说:“医生,我脖子、肩膀基本不疼了,胳膊也没之前那么麻了。昨晚居然一觉睡到天亮,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主治医师笑着回应:“您恢复得比预期还好,这得益于手术精准解除了神经压迫,接下来按计划康复,很快就能正常生活了。”
技术成熟再谱新篇
首例手术顺利开展后不久,60岁的患者因为“颈项部间断僵硬困痛5年,加重1年”入院,同样被诊断为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告诉医生:“脖子和左胳膊疼得像是被高压电持续击打,整条手臂就像泡在酸水里一样。转头的时候,一股冰锥凿骨般的剧痛从脖子直劈到胳膊。听说咱们医院能做颈椎微创手术,还有北京专家坐诊,我就特意赶过来了。”
骨科团队通过询问病史、查体及影像学表现后,考虑目前引起患者疼痛的原因是颈5-6节段突出。经过周密的术前计划和安排,骨科手术团队为患者实施了脊柱内镜下颈5-6椎间盘切除术,术中精准定位、仔细操作,精准摘除了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全程出血极少,未损伤脊髓、神经。
术后第二天,患者戴着颈托下床行走告诉主治医生:“医生,我感觉好多了,基本不疼了!脖子也能随便转了,这技术真是太神了!”主治医师检查后叮嘱:“您恢复得很顺利,三周就能拆除颈托,记得避免长时间低头,我们会定期随访指导康复。”
两例手术的顺利实施开是我院骨科在脊柱微创领域深耕细作的有力见证,不仅标志着科室技术水平迈入新台阶,更将“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落到了实处,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医疗发展带来的好处。
北京专家、骨科主任夏天表示:
“科室将持续精进脊柱内镜技术,在不断拓展其应用范围的同时,让这一先进技术更快、更广泛地服务于颈肩痛患者,让更多颈椎病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让每一位患者都能在熟悉的环境里,安心告别病痛,重获生活活力。”
北京专家
夏 天
医学博士
主任医师
骨科主任
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从事骨科工作。擅长各类脊柱外科疾病的诊疗,如颈椎病,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的开放及微创治疗及颈椎外科罕见疾病的诊疗(如各类颈椎后凸、侧凸畸形,平山病等)。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7篇,核心期刊论文10篇,并参与多项省部级及各类基金及研究课题,并在各大国内和国际会议上进行发言及报告。AO-Spine会员,CSRS-AP活跃会员,中国康复医学会运动系统疾病康复互联网工作委员会青年委员,Spine审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