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 医院动态 / 正文

【开出“廉方”治未病 打好 “预防”腐败针】延安市中医医院运用中医“治未病”理念开展廉政监督工作

来源:邓 伊(纪检监察室) 发布时间:2025-08-19 09:00 浏览次数:

“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纪检监察就如同“治病救人”,与中医治病理念相通、目标一致。延安市中医医院纪委在全面梳理医院党风廉政建设特点和纪检工作实际的基础上,于2025年1月组织全院中层以上干部召开运用中医“治未病”理念开展廉政监督工作动员会,研究制定工作方案,创新监督方式,夯实监督措施,将“治未病”理念融入反腐倡廉工作中,以“一纸提醒函、一剂良药方”为载体,通过预防、监督、治理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拓展廉政监督工作思路,持续提升监督实效。

未病先防:加强廉政教育,筑牢思想防线

医院纪委将警示教育作为加强纪律建设、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手段,通过定期开展廉政教育活动,包括召开警示教育大会、观看警示教育片、参观廉政教育基地等,提高全院干部职工的廉洁自律意识;利用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线上媒介和宣传栏、专题讲座等线下渠道,丰富廉洁文化宣传形式,营造崇廉尚廉的浓厚氛围;加强对新聘医务人员和重点科室轮转岗位中层干部的岗前谈话和廉洁教育,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防线。去年以来,共组织全院干部职工观看警示教育片3次,通报典型案例5次,举办廉政专题讲座2次,微信公众号发布廉政教育专栏72期,开展集体任前和岗前廉政谈话3次。

既病防变:创新监督方式,强化问题处置

为全面提升监督实效,医院纪委不断创新监督措施和方式,通过“群众谈、干部提、部门找、领导点、纪委查”等五种形式,相互补充、协同发力,有效拓宽了线索来源渠道,缩短了问题发现周期,提高了线索收集的精准度和覆盖面,显著提升了监督工作的主动性和实效性,为精准监督执纪问责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今年以来,医院纪委对于监督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通过发放廉政“提醒函”的形式,加强思想预警、廉洁教育和行为引导,防止问题扩大化。针对“提醒函”中提出的问题,要求相关人员制定整改措施,同时举一反三,查找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其他薄弱环节,并上报整改报告。目前,纪检监察室已向有关科室发放提醒函12份,内容覆盖了涉嫌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物资审核流程不规范、五万元以下采购议价环节漏洞、双签字制度执行不力、违规使用医保基金、违规“挂证取酬”等一系列廉政风险点。这些提醒函的发放,旨在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从细微之处入手,发现潜在的廉政风险,做到提前预防、及时干预、持续监督,不断完善医院的廉政风险防控体系,确保医院廉政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愈后防复:督促整改落实,巩固监督成果

坚持教育、监督、治理一体推进,有效衔接。纪检监察室围绕监督发现的苗头性问题以及干部职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一岗双责”、廉洁风险防控情况展开常态化全方位督导检查。一是建章立制堵漏洞。要求被督导科室制定了《医院太平间管理制度》、《医院总务科物资领用管理流程》,修订了《医院零星工队管理办法》, 进一步推动双签字制度有力执行,不断规范科室管理。二是专项督查严治理。启动“严禁私设小金库”专项整治工作,68个科室进行自查自纠,签署廉洁承诺书68份;开展“挂证取酬”自查自纠工作,对全院在职在岗的各级各类专业技术资质持证人员进行深入排查,并签订《职称与职业资格证书规范使用承诺书》866份,对5名违规“挂证取酬”干部予以诫勉谈话和政务警告处分。三是清单管理划底线。打造医院“智慧化”廉洁风险防控平台,制定印发《医院关键岗位权力清单管理制度》,对医院13类关键岗位的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进行梳理和明确,将其权力范围、运行流程、责任边界等以清单的形式在廉洁风险防控平台进行公示和规范,切实加强高风险岗位的廉政风险防控,防止权力滥用。

抓早抓小,防微杜渐。下一步,医院纪委将继续汲取中医“治未病”智慧,将“治未病”理念更加深入地融入到医疗反腐工作中,把源头治理作为监督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做到医院重点科室全覆盖,不留死角,不走过场,确保每一个科室、每一个岗位都能受到有效监督,不断规范权力运行机制,助力医院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