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手终于能自己动了!肩膀也不疼了!”
脑卒中后,不少患者会遭遇“肩手综合征”这一并发症,它不仅带来疼痛与活动受限,更可能阻碍康复进程。近日,延安市中医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延安分院)多学科协作,成功为一例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改善症状,让患者重拾上肢活动能力。
病例回顾
患者半年前因突发脑出血紧急接受手术治疗,术后虽通过高压氧、针灸及康复训练让病情逐渐稳定,但仍留下了一系列后遗症——右侧肢体活动不利、说话吃力、认知功能下降,理解力、判断力、记忆力都明显减退。为了改善这些问题,患者先后在多家医院接受针灸、高压氧等治疗,可右侧肩手的不适却愈发严重:右手慢慢肿了起来,连皮肤纹路都看不到了,肩膀一动就疼,右手手指还出现了挛缩,完全无法自主活动。无奈之下来到我院针灸科寻求帮助。
患者入院后,医护团队对其进行了全面评估,结果不容乐观:认知层面,他不仅言语不利,而且认知力下降,右侧肢体无力,还伴随阵发性肌张力增高,右手有明显肿胀,肩部疼痛且活动受限,无法完成抬举等动作;更严重的是右手手指挛缩,指趾完全没有自主活动能力。幸运的是,他没有吞咽困难,大小便和睡眠情况正常,这为后续治疗减少了部分干扰。
面对患者复杂情况,麻醉手术科陈明安副主任医师会诊后,结合患者病史、症状及检查结果,明确诊断其为“卒中后肩手综合征”。考虑到传统治疗效果有限,团队决定在原有治疗的基础上增加神经调控治疗——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通过超声精准定位,对星状神经节进行阻滞,左右交替操作,10次为一个疗程。同时结合中药熏蒸、针刺疗法以及个体化康复训练,可以调节交感神经的活性,改善肩手部位的局部血液供应,减轻组织水肿,同时缓解疼痛敏化,从根源上打破“疼痛-制动-萎缩”的恶性循环。
“没想到困扰我爱人的肩手问题真的好了!现在右手能自己动了,肩膀也不疼了,太感谢医生了!” 出院时,患者家属难掩激动,向医护团队表达了由衷的感谢。经过一个疗程的规范治疗,患者的身体发生了令人欣喜的变化。出院时,医护团队再次评估,各项指标对比入院时均有改善。
陈明安副主任医师介绍
“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发病率不低,在脑卒中患者中占比高达30%,多发生在卒中后的1-3个月内,这一阶段也是干预的关键时期。若发现肩部疼痛、手部水肿等异常症状,应尽早到医院就诊,抓住1-3个月的黄金干预期。只有通过早期诊断、机制导向的综合治疗,才能更好地打破病理循环,改善预后,让患者早日回归正常生活。若未进行规范治疗,很容易发展为永久性残疾,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除了星状神经节阻滞等神经调控技术,中药熏蒸、针刺疗法以及个体化康复训练也不可或缺。通过多学科协作,才能全面打破病理循环,最大限度挖掘患者的康复潜力。”
专家介绍
陈明安
麻醉科副主任
副主任医师
陕西省保健学会无痛舒适化医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陕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麻醉专业委员会委员、延安市医学会疼痛专业委员会委员、延安市医学会麻醉专业委员会委员。2023年秦原创•沣东杯陕西省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延长油田杯”2022年延安市企事业“三新三小”创新竞赛三等奖、实用新型发明专利三项、院级新技术新项目六项、参与省级科研课题两项,主持市级科研课题两项,院级科研课题一项,发表论文5篇,其中SCI1篇,中文核心期刊4篇。
主要研究方向神经调控治疗失眠、头痛耳鸣、带状疱疹相关神经痛、面瘫、周身游走性疼痛、四肢麻木发凉,以及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肩背部疼痛、不适,肌肉软组织疼痛、麻木,四肢关节疼痛、肩袖损伤、网球肘、腱鞘炎、足底痛、三叉神经痛、痛经和麻醉后相关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诊治。
坐诊时间:周一、周五全天
坐诊地点:延安市中医医院一楼治未病科诊区,疼痛与舒适化诊疗门诊
闫明亮
中医综合诊疗中心负责人
针灸科副主任
主治医师
毕业后一直从事中医、针灸、整脊工作至今。中国针灸学会会员,陕西省针灸学会推拿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针灸学会适宜技术推广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保健学会中医保健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保健学会脊柱与关节疼痛委员会委员,陕西省中医药学会第一届疼痛专业委员会委员。
擅长软组织疼痛的诊断、评估、治疗及运动康复,运用传统针法、特种针法(刃针、圆利针)及整脊(脊柱微调)手法,综合治疗脊柱源性头痛、头晕、颈项痛、肩背痛、上肢痹痛、胸背痛、腰痛、腰胯痛、下肢痹痛等症状。
坐诊时间:周一到周五上午
坐诊地点:针灸科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