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 医院动态 / 正文

月圆之夜的生死守护:我院多学科协作完成高难度踝关节重建手术

来源:杨 春(运动医学科) 发布时间:2025-10-30 08:52 浏览次数:

胫骨远端关节内骨折(Pilon骨折),因高能量创伤引发、因治疗难度大、术后恢复周期长,一直是骨科领域的棘手难题。10月6日,中秋佳节的夜晚,当城市沉浸在万家灯火、阖家团圆的温馨氛围中,延安市中医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延安分院)的急诊通道却亮起了紧急信号灯——一名33岁男性因高处坠落致严重创伤,一场与时间赛跑的踝关节重建救援战,在月光下紧急打响。

患者被送至医院时,查体见左踝关节严重畸形伴皮肤张力性水疱,足背动脉搏动减弱。医疗团队第一时间为患者安排患肢CT检查,影像结果令人揪心: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内踝垂直劈裂骨折,后踝关节面受累骨折,踝关节完全脱位。结合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症状,确诊为AO/OTA43-C3型Pilon骨折——这是骨科领域公认的“关节骨折治疗天花板”,不仅骨折结构复杂,还伴随软组织高危损伤,稍有延误或处置不当,就可能导致肢体功能障碍甚至截肢风险。

面对复杂危急的病情,运动医学科迅速制定了“阶梯式治疗策略”方案,与患者家属沟通同意后,多学科协作开启救治。

首先遵循损伤控制骨科(DCO)原则,团队第一时间开展紧急处置:实施即刻跟骨牵引,通过精准外力牵拉恢复肢体长度,缓解骨折端对周围血管、神经的压迫;搭建跨踝关节外固定架,对不稳定的踝关节进行临时固定,避免骨折移位加重软组织损伤;采用超声实时监测骨筋膜室压力,动态掌握肢体内部张力变化,严防骨筋膜室综合征。

经过7天的精心治疗与观察,患者软组织肿胀逐渐消退,达到手术条件。随即启动多学科协作机制,各团队各司其职、无缝衔接:运动医学科团队术前反复研读CT影像,通过3D建模模拟骨折移位情况,多次开展病例讨论,精准规划复位路径与固定方案,确保手术每一步都“有章可循”;麻醉团队创新采用“腰麻+超声引导下坐骨神经+股神经阻滞”联合麻醉方案,在保证麻醉效果的同时,最大程度减少对患者生理功能的影响;康复团队提前介入,根据患者骨折类型、身体状况,预置个性化术后康复方案,为术后功能恢复提前布局。历经数小时的精细操作,手术顺利完成。运动医学科庞军主任表示,此次手术不仅挽救了患者肢体功能,还展现了科室处理复杂骨关节损伤的核心实力:一是面对危急病情,多学科无缝衔接的应急响应体系,为救治争取宝贵时间;二是以毫米级精度控制的关节重建,突破“治疗天花板”,实现复杂骨折的精准修复;三是科学规划,从术前准备到术后康复,全周期闭环管理,为患者功能恢复保驾护航。今后,科室将继续深耕运动医学及骨关节疾病诊疗领域,不断提升技术水平与协作能力,以更专业的医疗服务、更高效的救治体系,为患者点亮希望之光,重返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