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 医院动态 / 正文

【科学预防乳腺疾病】中医教你这样做养护乳腺

来源:罗争战(普外科) 发布时间:2025-10-31 16:26 浏览次数:

乳腺健康,是每一位女性都应关注的重要话题。近年来,乳腺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尤其是乳腺增生、乳腺结节、乳腺炎乃至乳腺癌,已成为威胁女性健康的主要“隐形杀手”。延安市中医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延安分院)普外科医生从中医视角出发,结合现代医学知识,为大家带来一份实用、科学的乳腺预防保健指南。

一、乳腺疾病的“信号灯”:早发现,早干预

乳腺疾病往往起病隐匿,但身体会发出“预警信号”:

- 乳房胀痛,尤其在月经前加重;

- 乳房内触及肿块或结节,质地偏硬、边界不清;

- 乳头溢液(尤其是血性);

- 乳房皮肤出现“橘皮样”改变或乳头内陷;

- 月经不调、情绪波动大、睡眠差等全身症状。

二、中医如何看待乳腺疾病?

在中医理论中,乳腺疾病多归属于“乳癖”“乳核”“乳痈”等范畴,其发生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核心病机为“气滞、血瘀、痰凝”。

1.肝郁气滞——情绪是乳腺的“晴雨表”

中医讲“肝主疏泄”,调节情绪与气机。长期情绪压抑、焦虑、易怒,会导致肝气郁结,气机不畅,进而影响乳房经络,形成结节或胀痛。这正是为什么许多女性在经前乳房胀痛加重——肝郁化火,冲任失调。

2.脾虚生痰——痰湿是结节的“土壤”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湿。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油腻,或思虑过度伤脾,导致水湿不化,聚而成痰。痰湿与气滞、血瘀互结,形成乳房包块。

3.肾气不足——根本在“本虚”

肾为先天之本,主生殖与内分泌。肾气亏虚,冲任失调,尤其在更年期前后,激素水平波动,易诱发乳腺病变。

三、中医调养四步法,守护乳腺健康

1.调情志:疏肝解郁,心宽体健

-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压抑、焦虑。

- 可常按太冲穴(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为肝经原穴,有疏肝理气之效。

- 日常饮用玫瑰花茶或合欢花茶,疏肝解郁,安神悦心。

2.调饮食:健脾化痰,清淡为要

- 少食辛辣、油炸、甜腻、生冷食物,避免助湿生痰。

- 多吃健脾化痰之品:如薏苡仁、茯苓、山药、陈皮、冬瓜、海带等。

- 食疗方:陈皮薏米粥——健脾祛湿,理气化痰,适合脾虚痰湿体质者。

3.调作息:顺应自然,养阴护肾

- 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中医认为“夜卧早起,与鸡俱兴”,熬夜伤肝肾之阴,影响内分泌平衡。

- 建议晚上11点前入睡,养护肝血。

4.适运动:通经活络,行气活血

- 推荐八段锦、太极拳、散步等温和运动,促进气血运行。

- 可配合拍打腋下(极泉穴附近),疏通心经与胆经,缓解乳房胀痛。

四、中医外治法辅助调理更有帮助

1.中药外敷:可在医生指导下,将中药研末,醋调外敷患处,消肿散结。

2.艾灸疗法:艾灸膻中穴(两乳连线中点)、屋翳穴(乳头直上第二肋间),可温通经络,散结止痛,适用于寒凝气滞型乳腺胀痛的患者。

3.穴位按摩:每日按摩乳根穴(乳头直下,乳房根部)、天宗穴(肩胛骨中央),配合呼吸,每次5-10分钟,改善局部循环。

我院普外科创新开展的“三才疗法”,秉承“止痛-消核-修复-调理”的阶梯式治疗原则,将中西医技术相结合用于精准治疗乳腺良性疾病,综合循经配穴、穴位敷贴、透皮导入、乳腺导管置管术、乳导管灌注术、乳导管灌洗、药物物理弥散等多种中西医手段,实现中西医技术相结合、标本兼治乳腺良性疾病,是一种治疗、预防于一体的综合性治疗手段,适用于除实体肿瘤外的所有乳腺疾病,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新适宜技术。

乳腺健康,不仅是医学问题,更是生活方式与身心平衡的体现。中医讲究“上工治未病”,预防胜于治疗。延安市中医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延安分院)普外科深耕中西医结合,从调节情绪、优化饮食、规律作息等日常细节入手,为乳腺疾病患者量身定制诊疗与调养方案,用传统智慧滋养身心,将专业守护融入每一处细节,全力护航女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