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2年6月30日至今,延安市中医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延安分院)以北医三院驻延骨科专家姜宇教授带领的骨科团队在机器人的辅助定位下,已连续为40多位患者行机器人辅助下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和胸腰椎压缩骨折经皮置钉术。手术的成熟开展,标志着医院骨科手术在微创化、智能化、数字化等“智慧”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典型病例
患者白女士,62岁,干活时不慎摔伤,以“摔伤后感腰背部疼痛不适3天”入院,入院行胸腰椎MRI示:胸10、胸11、胸12、腰1椎体压缩性骨折,VAS评分:8分。骨科团队决定在机器人的辅助定位和局麻+麻醉监测下实施经皮椎体成形术。副院长、骨科主任姜宇现场指导。术中在机器人辅助导航下,团队通过机器人可视化系统规划好的置钉路线,为患者一次性完成精准置入螺钉,很快就为患者完成了手术。术后VAS评分:4分,术后1周VAS评分:2分。患者已顺利出院。
63岁的患者李女士,以“摔伤致腰背部疼痛伴活动受限3小时”入院。入院腰椎MRI确诊:腰4椎体压缩性骨折。入院VAS评分:7分。入院后姜宇院长为李女士在局麻+麻醉监测下实施了机器人辅助下腰4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手术顺利。术后VAS评分:3分,术后1周VAS评分:1分,已顺利出院。
54岁的叶某,在家干活时,不慎从高处跌落,以“摔伤致腰背部疼痛4小时”。入院诊断为:腰1椎体压缩骨折。入院VAS评分:8分。入院后骨科团队在机器人的辅助定位下,精准置入螺钉,为叶某实施了全麻下的腰1椎体压缩骨折经皮穿刺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术后复查骨折处复位内固定良好,术后1周VAS评分:2分,已顺利出院。
不同于表面软组织,经皮微创骨科手术无法直视,更像是在坚硬的暗箱内操作。骨科手术机器人突破了传统手术中“手”、“眼”的局限,术前对患处进行三维影像扫描并进行详细规划,手术中医生可以通过机器人的“透视眼”,将虚拟手术计划转变为现实空间位置,手术路径更加精确,穿刺针的长度、宽度和进入骨骼的角度更加准确,不需要反复透视来确定进钉位置,极大减少了术中辐射次数,保护了患者与医生。更重要的是,它能使人工徒手操作过程中可能造成的血管、神经损伤并发症大大降低,提高手术安全性,使患者能更快恢复。
骨科主任姜宇介绍
“机器人手术难点主要在于穿刺路径和穿刺过程,术前要根据骨折类型及压缩程度设计好穿刺路径,如果穿刺内倾角过大,穿刺针进入椎管损伤神经脊髓的风险就会加大,过小球囊则会偏在椎体一侧,球囊扩张可能导致椎体周壁骨折,而且还会因肠胀气、严重肥胖及透视不清楚等因素,可能需要反复调整穿刺的方向和角度。而骨科机器人辅助手术能很好解决这一难题,不仅可以精准定位,一次性穿刺成功,还能避免反复透视,减少术中对神经及血管的损伤机率,降低手术风险,缩短手术时间。”
新技术、新项目在临床的开发和应用是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的重要途径,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涵、是医院增强综合实力和持续发展的关键。近年来,依托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优势医疗资源,延安市中医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延安分院)医疗水平与服务能力不断提升,骨科诊疗技术已进入“智慧骨科”时代,向智能化、精准化方向发展。骨科全体医护人员将始终从患者利益出发,让智能化的手术技术在医院落地生根,逐步向“外科微创化、微创精准化、治疗舒适化”的方向迈进,为广大患者提供更顶尖、更优质、更高效的诊疗服务。